《加拿大的上學日子–電影帶出親子關係》
上週五是那種「怎麼就這樣過去了」的一天。飄然的出外做了些事,陽光也挺是溫馴、燦爛的,一個極為適合踏青、野餐、與友人談天的日子。但卻就那麼的晚上快11點才進門。
早上去考駕照筆試。沒,還不能開車…加拿大法律,得再等2年才能正式掠得駕照。現在只能開堂弟的紅色玩具車或在夢中馳騁。話說夢裡的我挺會開的,我休息狀態的腦子還教會我蠻多事的...
下午和妹妹賴在床上看搞笑短片,每個都使我笑翻了!發現這是個練腹肌的好法子!(那種每天10分鐘速成腹肌訓練班的概念...)
晚上和教會青年團去看電影。老實說,我已很久沒有看電影了。
我是很喜歡欣賞片子的:他們如何演、拍攝手法、配樂剪接、為什麼是這麼做而非那樣做、情節投射我的生活我會這麼反應嗎、和整體所帶來的感受,感覺好像在分析這份娛樂,但也是極大的享受。然而這麼做電影就不再是(sit back relax)脫離現實的抒發,是帶我到了另個遐想世界,但這個世界又有自己的問題我得解決。想多了,還開始反問、檢討自己的生活,一襲襲的感觸根本不能使我跳脫現實。
電影最後就成了一個折騰自己的管道。
我是很喜歡欣賞片子的:他們如何演、拍攝手法、配樂剪接、為什麼是這麼做而非那樣做、情節投射我的生活我會這麼反應嗎、和整體所帶來的感受,感覺好像在分析這份娛樂,但也是極大的享受。然而這麼做電影就不再是(sit back relax)脫離現實的抒發,是帶我到了另個遐想世界,但這個世界又有自己的問題我得解決。想多了,還開始反問、檢討自己的生活,一襲襲的感觸根本不能使我跳脫現實。
電影最後就成了一個折騰自己的管道。
![]() |
| 小鎮電影院。這是出場實拍的,原以為看完後Hockey男還會在工作,沒想到他先跑了...自己的花癡美夢也灑落一地。 |
這部「Break Through」是個真人真事改變的奇蹟故事。2015一月,主角John和兩個朋友在冰湖上玩,湖沒完全結冰,一時之間三個男孩跌入水中,John沉入冰水20多分鐘後才被救起做ACPR。沒脈搏,醫生只好請他的領養母親來與他離別,那媽媽嘶聲的禱告竟奇蹟似的使兒子脈搏跳回。雖然有了脈搏,醫生還是估且他是腦死。然而堅信主的力量的媽媽仍不放棄,最後在眾人祈禱下,他再創奇蹟全然的恢復。
這部顛覆了我對教會影集的看法,雖然有靈性元素,但並不使我感覺刻意的在推教,因為在生死之線多數人會尋找個比自己大、超乎想想的力量來呼喊、相信。
人尋求的是希望:有些人在信仰中得到,有些人在別處獲取,引領你走出自己認為不可能的任務。就像蔣勳講中西神話身體的轉換——我們在尋求更大的力量。(有興趣我在發這篇~)
![]() |
| 霜淇淋中,我只愛吃義美和麥當勞的。還有個怪癖——溶了一點點就不碰。你會嗎? |
再者,我很喜歡一幕媽媽走人在寫功課的兒子的房間的對話。
「你今天學校過的如何?」
「Fine」
「你一切都好嗎?」
「Fine」
「你在寫什麼功課?」
「歷史」
「或許我能幫你」
「不用」
又接問兩句,還是一樣的淡然。很明顯的就在告訴對方:「我現在不想跟妳講話或談論此話題」
明了的媽媽留下一句:「知道你生命是有個意義的,更要知道你是被愛的。」就走了。
我想那母親是無聲的在説:「我懂。」
「我婉轉問你,讓你知道我知道是什麼使你眉間湧蹙。我更知道你會不想說,但沒關係。我只是開了一個窗口,讓你知道你能隨時找我。」
這是一種心靈的寄慰。一種不語的理解。
但又有多少對話能這麼的收尾的?
親子關係,是如何的難把持、平衡。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