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上學的日子–Heinz與French’s番茄醬大戰》
加拿大的物資相對台灣是較高的。超商裡都要精挑細選、貨比三家的購物,更免談動不動去餐館吃了。不僅像我這樣沒收入的學生在意價格,普遍大眾亦是如此。舉個例吧:現在加幣比台幣是1:23。台幣45元能買到滷肉飯、75元能買到便當飽餐一頓;加拿大一餐15加幣起跳(約340台幣),還要記得加稅呢(像我住這裡稅收15%),而速食店10加幣能買到一個套餐(約230台幣)。出去吃食的每一口都嚼個100下、碗中醬汁舔個精光,若洗碗工偷懶也不會被抓包的那種程度。
雖然現在趨勢是導向使用天然食材、購買國內產品、無化農、非基改等食品,但對大部分的人而言價格往往還是最先考量。
昨天商概課提到新聞報的「Heinz 番茄醬與French’s番茄醬大鬥」。約況是在2013時Heinz徹了在加拿大的番茄農田供應商,轉去向美國買番茄,740位加拿大小鎮農工失去了工作,大家氣得半死。沒想到兩年後,專門做芥末醬的French’s(也是Heinz的最大敵人)像那番茄小鎮買番茄,且竟推出了自己的番茄醬!主打「100%加拿大番茄、無人造香料、無高果糖玉米糖漿(這啥?)」更在每一罐出售時會捐一餐給食物銀行(番茄醬與芥末醬也加入社會運動了!)。原本怒氣往肚子裡吞的加人這下有個管道可發洩啦!一夥兒不買Heinz改買「加拿大產」的French’s了。這下對Heinz可糟了,看著業績墜入谷底,為了擄獲加人的心而奮力地在加拿大宣傳、打廣告。
事件緣由大致如此。老師講到這,大家早已東說西講議論熱烈了。
「我還是會買Heinz啦!French’s那麼難吃!」幾聲附和。隔壁眼鏡男含糊地說:「哪來那麼好挑啊,兩家口感還不都一樣…」哎呀誰知一身時尚穿搭的順風耳一聽立刻抗議:「你這叫不懂品質高的番茄醬滋味,」轉臉直挑起口舌戰來。「當你捻起一條油滋滋、又脆又金黃的薯條時,最想要的是不過甜、又扎實的Heinz,不是French’s的…」這很快就成了一場番茄大作戰。「…像這樣順著食道流向…」正當我暗自讚許他的文藝氣質時,一字「…糞坑」毀了一切。這下得知若英文成績想拿到54是得達到此境界的(這裡成績單發布後大伙兒會四處張揚、問安,讓全天下都知道他們這學期的分點努力,不過這又是另一個章節了。)。
「好了好了…拉回正題…」老師言行不和,明明笑得合不攏嘴還一口正經話。
「我說呀,當購買時,你們會因為是本國產物而刻意去支持、購買嗎?」
「會啊!這樣國家的GDP才會上升嘛!」
「得支持國內的!」
「如果不是番茄醬就會…我對此很講究。」
我想我們這些吃住都家裡供應的高中生也沒什麼資格可以說會不會刻意買,畢竟菜,終究不是自己掏錢買的。不過現在能有這個覺醒也是必要的。
老師突然嚷道:「但老實說我家養了個壯男人,吃很多,去買菜時注意的還是價錢啊!6塊買3顆雞蛋還是隔壁的24顆,我當然是買24顆的呀!」我暗忖:當老師的不是應該要教育學生「正確」的觀念,做個「好公民」嗎?怎麼掀起了波右派來!
另為實習老師說道:「想想,M老師有家庭,我則是個單身中年婦女,我們兩的需求自然也就不同。她希望買便宜量多,而我因為有較充裕的金錢揮霍空間,相對的就會比較重視品質、來源等。這就講到了我們昨天說的Family
life cycle,好,翻到第327頁…」番茄醬大戰也就順勢收拾了。
話題轉得太快,我的思緒還留在是選價位稍高的國內產還是價格低廉的產品好,哪個最「正確」。
或許這等「正確」就是要懷疑所有的提案,了解到一件事不是只有「好」與「壞」能輕易分隔的。也許這種群體討論就是一種找出自己「正解」的途徑。正解是什麼?正解不是絕對、更不是相對。我認爲正解是在一時、一地、一思下所凝結出來自己當下的最佳方案。













Comments
Post a Comment